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御金娱乐平台 > 新闻动态 >

清朝的铁帽子王相比于一般王爷有何特权?铁帽子王的特权好使吗?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5:20    点击次数:145

说起清朝,大家都知道有个“铁帽子王”的称号,这个头衔能一代传一代。要是对清朝历史不太熟,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,能戴上这铁帽子王的,特权肯定少不了,地位那得老高了。但其实呢,整个清朝下来,也就那么十二个家族得过这荣誉。

深挖历史细节后你会发现,清朝那些所谓的铁帽子王,其实特权并不多。而且,他们头上的那顶铁帽子王爵位,也并非坚不可摧,皇帝随时都有可能把它给摘了。

【铁帽子王在清朝比较珍稀总共只有十二家】

在乾隆皇帝那会儿之前,清朝其实还没啥铁帽子王这一说。是多尔衮的事儿被乾隆给平了反之后,才有了铁帽子王这个概念。乾隆皇帝挑了那八个对清朝建立有大功劳的宗室亲王家族,说他们的后代可以一直继承这个位子,不用像其他人那样轮着来,这些家族的后代就成了铁帽子王。

这八位享有铁帽子王殊荣的王爷,他们分别是:礼亲王叫代善,郑亲王则是济尔哈朗,睿亲王多尔衮,豫亲王多铎,肃亲王是豪格,庄亲王名叫硕塞,还有克勤郡王岳托,以及顺承郡王勒克德浑。

代善是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第二个儿子,多尔衮则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孩子,多铎紧随其后,是第十五子。豪格呢,他是努尔哈赤儿子皇太极的大儿子。硕塞,皇太极的第五个儿子。岳托,他是代善的头生子。勒克德浑,则是代善孙子的名字。济尔哈朗有点特别,他是努尔哈赤兄弟的儿子,也就是说,他是努尔哈赤的侄子,而且,他还是所有享有铁帽子王殊荣的人里头,唯一一个不是努尔哈赤直系后代的人。

这么一琢磨,代善家族确实挺合适。代善、他儿子,还有孙子,祖孙三代,三个人都戴上了铁帽子王的头衔。不过话说回来,代善当年可是差点就当上了努尔哈赤的接班人,而且他还先后支持了皇太极和顺治爷爷俩皇帝。所以说,他们家族能拿到这三个铁帽子王的爵位,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儿。

乾隆年间,除了那八位给清朝打下江山的铁帽子王,还有一位是因为深得皇上欢心得到封赏的铁帽子王。这位就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三个儿子,雍正的弟弟,乾隆的叔叔,怡亲王胤祥。

胤祥因为拼尽全力帮助雍正,所以雍正对他特别信任,也很看重他。他离世后,雍正专门下令,让他的子孙能世世代代继承爵位,享受铁帽子王的待遇。

乾隆那会儿,正式定了“铁帽子王”这个称呼,当时一共有九个铁帽子王。到了晚清,慈禧太后又封了三个,他们分别是恭亲王奕?、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。

奕?是道光帝的第六个孩子,晚清时候搞洋务运动的头儿,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“鬼子六”。这家伙从小就特别聪明,本来跟咸丰皇帝抢皇位时,势头很猛,但最后还是被咸丰给比下去了,没当成皇上。咸丰一直防着他,对他很不放心。等咸丰一死,奕?就帮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抢回了权力,因此得到了她们的信任,手里也握了大权。晚清时候的改革,他出力不少,慈禧为了感谢他,给了他一个世袭的爵位,让他成了铁帽子王。

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个孩子,他本事不大,但运气挺好,娶的老婆是慈禧太后的亲妹。因为这个关系,他儿子载湉在同治皇帝早早去世后,就被慈禧选中了当皇帝,这就是后来的光绪帝。光绪一当上皇帝,他亲爹奕譞也跟着沾光,得到了可以世世代代传下去的铁帽子王的爵位。

奕劻啊,他是乾隆皇帝的玄孙,具体来说是乾隆最小儿子,第十七子庆亲王永璘的孙子。这人吧,除了写字还算拿得出手,其他方面也没啥大能耐。本来轮到他继承爵位时,都已经降级成了贝勒。但他挺有一套,靠拍慈禧太后的马屁,又把庆亲王的爵位给捞回来了,而且还搞了个世袭特权,成了铁定的王爷。

在整个清朝那会儿,总共就那么十二个铁帽子王的头衔,这可真够稀罕的。都说东西少了才值钱,所以这铁帽子王在清朝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,特权不少。但实际上,他们的特权比普通王爷也多不到哪儿去。再说这铁帽子王,名字听着硬气,其实也不是真就铁打的,要是犯了事儿,一样能被摘了帽子。

【其实清朝对王爵监管很严苛】

清朝跟明朝的封爵规矩差别挺大。明朝那会儿,亲王们是分了地儿但不管事,而清朝呢,封了爵但不分地儿,还得管事。明朝亲王的小崽子们,大概十来岁就开始享福,有各种好处。可清朝就不一样了,亲王的儿子能不能接着当亲王,那都不一定呢。

清朝皇家的封爵制度挺特别,就是爵位会一代一代往下降。也就是说,每过一代,继承的爵位就得低一级,这样一直降下去,直到降到那个固定的最低等级,这爵位才能稳住,不再继续往下降了,可以一直传下去。

清朝那会儿,皇家的爵位分得挺细,从最高的说起,有和硕亲王,然后是多罗郡王,接下来是多罗贝勒,再往下是固山贝子。之后呢,就是奉恩镇国公和比它低点的不入八分镇国公,还有奉恩辅国公和不入八分辅国公。再往下面走,就是一二三等的镇国将军、辅国将军、奉国将军,最后还有个奉恩将军。

比如说,老爸是个亲王,等他过世后,要是没拿到那个能代代相传的铁帽子王特权,那儿子继承爵位时就得往下降一级,变成郡王。然后,儿子的儿子、孙子,就这么一代一代传下去,每次继承都得降一级。亲王的家族爵位会一直这样往下降,直到降到镇国公这个级别,就不会再降了。这种情况,咱们就管它叫世袭递降。

这么一对比就清楚了,铁帽子王跟普通王爷不一样的地方在于,他们能享受世袭不变的爵位待遇。这可是铁帽子王家的专属福利,意味着他们家的后代不用像其他人那样,每次继承爵位都得降一级,他们的子孙永远都是王爷,地位不变。

铁帽子王的地位是代代相传的,也就是说,他们不仅能一直保留着王爵的头衔,而且还拥有王府,这王府也是能一代代传下去,不像其他王爷那样可能会变动住所。

其实,在清朝那会儿,王府并不是王爷自家的产业。它的所有权啊,归皇帝管的内务府所有。换句话说,清朝所有的王府,都是内务府的财产,王爷呢,就只有住的权利,没有所有权。

在清朝,爵位继承有个规矩,那就是一代传一代,但每次都会降级。比如说,要是你爷爷是个亲王,但他没拿到那个可以永远传下去的“铁帽子王”特权,那等他孙子那一辈,就只能继承到贝勒的爵位了。这样一来,他们就不再是王爵,也就没法继续住在王府里了。这时候,内务府就会来把王府收走,然后再分给新封的王爷们住。

来说个例子,庆亲王奕劻他们家就是这样。一开始被封为庆亲王的是奕劻的爷爷永璘。嘉庆皇帝掌权后,特别封了他的小弟弟永璘为庆郡王。那时候,嘉庆刚除掉大贪官和珅,把和珅的家产全都没收了归内务府管。于是,嘉庆就把和珅那座豪华宅子赏给了永璘,当作庆郡王的府邸。

后来,永璘到了晚年,嘉庆帝赐给他庆亲王的封号,和珅之前的大宅子就成了庆亲王府。但得说清楚,这王府的所有权其实归内务府管。永璘过世以后,因为他家没能享受到那种可以代代相传的铁帽子王特权,所以庆亲王府就被降级成了庆郡王府。

当爵位传到奕劻手上时,他仅仅拿到了贝勒的头衔,没能保住王爵的位置。按照老规矩,只要皇上哪天高兴,再封个亲王或者郡王,内务府那边就能立马把奕劻一家从和珅那大宅子里挪出去。

那时候,咸丰皇帝刚坐上龙椅不久,就给他的六弟奕?封了个恭亲王的头衔。内务府一看这情形,立马动手把奕劻一家从和珅那豪华大宅子里头挪了出来。接着,原来的庆亲王府就摇身一变成了恭亲王府,现在嘛,那可是京城里赫赫有名的旅游景点,大伙儿都晓得的恭王府。

奕劻他们一家子和珅的大房子不住了,就挪窝到了个小点的贝勒府。后来吧,奕劻靠巴结慈禧太后,又混上了庆亲王的头衔,内务府一看,行,那就再给他找个大点的宅子,不过说实话,这新宅子和当年和珅那豪宅比起来,气势上可差远了。

要是奕劻一开始继承爵位时,就能稳稳当当地世袭下去,那他也就不会带着家里人离开和珅的大宅子了。这样一来,现在人们说的恭王府,其实就该叫做庆王府了。

因此,铁帽子王这种能一直传下去的爵位,跟普通王爷比起来,有个特别的好处,那就是他们的王府也能一直传下去,不会因为后代没了王爵就得搬家。

所以说,铁帽子王其实跟普通王爷比起来,特权上并没多多少,主要就是能一直传下去的爵位和王府的好待遇。不过,碰到特殊情况,铁帽子王的护卫和排场那就比普通王爷气派多了。但整个清朝,也就那么三位铁帽子王的护卫和排场能这么牛,他们是睿亲王多尔衮、怡亲王胤祥,还有二代醇亲王载沣。

多尔衮因为是顺治皇帝的皇叔,还担任着摄政王的重任,帮忙带着年幼的顺治进了关,因此,他的亲王护卫和排场,那可比一般的亲王要豪华多了。

胤祥因为深得雍正的信任和宠爱,所以雍正特别恩赐给他一套超出常规亲王级别的护卫和排场。

说到载沣,他和多尔衮挺像的。慈禧在快不行的时候,选了载沣的儿子溥仪当皇帝,还让载沣做了摄政王。这样一来,在清朝最后那三年里,载沣其实就是老大。所以啊,他的护卫、排场啥的,那肯定得比其他亲王牛多了。

这么看来,清朝的铁帽子王其实特权也没比普通王爷多多少。

说实话,清朝的那些王爷过得挺憋屈,跟明朝的王爷比起来,他们可没那么逍遥。清朝有个规矩,王爷们要是没有得到皇帝的命令,那就得老老实实待在京城里,整天都被皇帝盯着。而且啊,皇帝还老爱把些杂七杂八的小事扔给他们去处理,做好了吧,也没啥大奖励,可要是做不好,皇帝就能趁机找茬,狠狠收拾他们一顿。

所以到了这种地步,清朝的铁帽子王那顶帽子其实也不稳固。虽说皇上不能直接剥夺铁帽子王的爵位,但他有权力撤换当权的铁帽子王。

就拿礼亲王代善的后代昭梿来说吧,那会儿天理教的人闯进了紫禁城。事后,嘉庆帝怪昭梿没守好门户,这让昭梿心里头很憋气。喝了点酒后,他就开始嘀咕嘉庆的不是。再说昭梿这人,平时就爱钱财,对老百姓也不太好。嘉庆帝一看这机会,就借着这事儿把昭梿的礼亲王爵位给削了,然后让昭梿的堂弟麟趾接了班,成了新的礼亲王。

胤祥的后代里有个怡亲王叫载垣,他被咸丰帝临终时选为顾命八大臣之一。但这八大臣挡了慈禧掌权的路,所以慈禧就联手慈安和奕?,搞了个“辛酉政变”。结果,这八大臣全遭殃了,载垣也被慈禧定罪给处死了。慈禧还干了件违反雍正规定的事,就是把胤祥家族世袭的怡亲王爵位给取消了。不过,宗室那边舆论压力太大,慈禧没办法,只好又把怡亲王爵位给恢复了,但这次是由载垣的堂弟载墩来继承。

其实吧,就算上头的人没法取消“铁帽子王”这个称号,但他们有能力把现在的铁帽子王给撤了,换个新的人来当。关键是,只要最后继承这爵位的是铁帽子王家族里的人,一切就都没问题。

要是皇帝真的发大火,说不定真就把铁帽子王的头衔给摘了。慈禧没能取消怡亲王家的世袭特权,关键就在于她不是皇帝,她只是以太后的身份掌权。她想剥夺怡亲王家的铁帽子王待遇,当然没人买账。

乾隆可不一样,他真就把一个铁帽子王给罢免了,而这位被罢免的,还是怡亲王胤祥他们家的后代。想当年,雍正爷大方得很,给胤祥的两个儿子都封了铁帽子王的爵位。胤祥的第七个儿子弘晓,顺顺利利地继承了怡亲王的爵位,世代相传。而胤祥的第四个儿子弘晈呢,雍正爷也特别关照,给了他宁郡王的爵位,同样也是世袭的待遇。

不过到了乾隆年间,弘晈摊上了大事,他被扯进了康熙废太子胤礽的大儿子弘晳想造反的那档子事儿里。乾隆本来就对胤祥家族手握两个铁帽子王的爵位心有顾虑,这下可好,乾隆直接拿这事儿当把柄,把宁郡王爵位世袭不变的特权给取消了。弘晈一死,他的儿孙们就没法再继承宁郡王的爵位了,只能按规矩一代代降等袭爵。

要是清朝的皇帝真打算拿掉铁帽子王的头衔,那他完全有能力把整个铁帽子王家族都给撤了。但一般来说,其他皇帝不会像乾隆那么狠,他们通常只会把看不顺眼的那个铁帽子王给废掉,然后让他族里的兄弟顶上这个位置。

【写在最后】

因此瞧瞧那些清朝的铁帽子王,其实特权并没比普通王爷多多少,再说清朝的王爷全都不能随便离开京城,简直就像被圈在里头一样,细想之下,也没啥乐趣可言。

另外,铁帽子王这头衔其实不稳当,皇上要是看你不爽,照样能把你给撤了。不过,对于头一批被封为铁帽子王的人来说,这待遇还是挺重要的。毕竟,不管铁帽子王传到谁手里,那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荣耀。一旦成了铁帽子王,就相当于给后世子孙找了个长久饭票。

查阅的资料包括了《清朝历史记载》、《清代实际记录》、《大清国典章制度》以及《啸亭随笔》这些书籍。这些典籍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清朝历史的重要线索。从《清朝历史记载》里,我们能读到清朝历代皇帝的生平事迹和重要政治事件。而《清代实际记录》则详细记录了清朝各个时期的实际情况,比如经济发展、社会状况等。再看《大清国典章制度》,这本书详细阐述了清朝的官制、礼仪、法律等制度。最后,《啸亭随笔》以笔记的形式,记录了不少清朝宫廷的趣闻轶事,为我们展现了清朝皇室生活的另一面。通过这四部典籍的研读,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清朝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色。

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,来瞧瞧看看,给点儿反馈和建议!

#百家说史品书季#



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



    Powered by 御金娱乐平台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